重要論述
毛澤東在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作結論報告。結論共講了五個問題:第一,六中全會的成功。毛澤東指出:這次會議總結了抗日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全部經驗,科學地分析和估計了抗日戰爭的形勢,規定了黨的方針和任務。我們黨奮斗了十七年,空前地進步了,黨已經能夠更靈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于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。第二,廣州、武漢失守后的形勢。毛澤東指出:在敵強我弱形勢沒有發生決定性變化的條件下,廣州、武漢的放棄是正確的。這種戰略退卻雖一時表現了有利于敵不利于我,但從整個形勢看表現了有利于我不利于敵,我們保存了實力,敵人的兵力更分散了。日軍占領上海等地時是一鼓作氣,占領武漢后它的力量就再而衰,其戰略進攻接近了頂點,這是相持局面快要到來的象征。第三,民族統一戰線的長期性。毛澤東指出:為了長期合作,統一戰線中的各黨派實行互助互讓是必需的,但應該是積極的,不是消極的。國民黨的方針是限制我們發展,我們提出“一切經過統一戰線”的口號,只是自己把自己的手腳束縛起來,是完全不應該的。正確的方針應該是既統一,又獨立。用長期合作支持長期戰爭,就是說使階級斗爭服從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爭,這是統一戰線的根本原則。第四,戰爭與戰略問題。毛澤東再一次從許多方面論述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意義,強調指出:中國的情況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,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,共產黨的任務,基本的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,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,而是走相反的道路。因此,全黨都要注重戰爭,學習軍事,準備打仗。共產黨員不爭個人的兵權,但要爭黨的兵權和人民的兵權。在兵權問題上患幼稚病必定得不到一點東西。第五,其他問題。毛澤東講了過去干部政策上的錯誤,新老黨員的關系,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關系,邊區工作等。這篇結論報告的部分內容分別以《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》、《戰爭和戰略問題》為題,收入《毛澤東選集》第二卷。
鄧小平在會見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托恩和夫人時指出:為了維護世界和平,我們一直希望歐洲聯合,變得強大,也希望歐洲各國實行獨立自主的政策。我們都希望有和平、穩定的環境。中國對付當前形勢的辦法就是加強自己,搞好建設,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。
他強調,當前,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、穩中有進。中國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,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,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沒有改變。中國具有保持經濟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諸多有利條件。對前進中遇到的問題,我們正在采取措施積極加以解決。相信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,全面深化改革開放,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下大氣力解決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,中國經濟就一定能加快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,中國人民就一定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挑戰,中國就一定能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。
黨史回眸
歷史瞬間
1933年11月5日,劉少奇主持中央蘇區農業工會十二縣查田大會,并作總結報告。圖為《斗爭》第34期刊登的目錄。
來源: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
|